2022-05-31 17:20:40
什么是长城?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是作为军事斗争的产物和永久性防御工程而出现的。它是由绵延伸展的一道或多道城墙,一重或多重关堡以及沿长城密布的烽燧、道路、各种附属设施,巧妙借助天然险阻而组成的,并以城墙为线,以关隘为支撑点的点线结合、纵深梯次相贯的巨型防御体系。由于它长达千里甚至万里以上,从总体上看,是一条线式既长且大的城防,所以一般称之为长城。
中国历史上曾修过多少长城?
长城的修筑延续了两千多年,长城开始修筑的时期,大部分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这时正当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互相兼并的结果,出现楚、秦、燕、齐、韩、赵、魏等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这些国家经常有些冲突发生,它们彼此之间为了互相防御,便在自己的领土上修筑起一道或数道高大的城墙。由于这种城墙在国界上修筑的很长,不只是几公里而是数百公里或上千公里。它与一般城市的围墙也不同,是一条长线形而不是周围封闭的状态。所以,人们把它称之为长城,也有的叫长垣。
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和齐国,修筑的时间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到公元前4世纪前后,燕、赵、秦、魏、韩各国相继修筑互防的长城。
自秦始皇以后,经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各代,都大规模地修筑或增建长城。其中尤以汉代和明代长城规模最大。明代修筑万里长城,但明王朝最终也从万里长城开始崩溃。这说明一个国家的存亡与安危,不能完全依靠武力和城防,即所谓“在德不在险”。(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